3.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實現再生資源應收盡收。加強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促進產業集聚發展。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推動再生資源規范化、規模化、清潔化利用。推進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物循環利用。促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文辦設備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到2025年,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4.5億噸,到2030年達到5.1億噸。
4.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面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整治過度包裝,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降低填埋比例,探索適合我國廚余垃圾特性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七)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能力,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
1.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重點專項,采取“揭榜掛帥”機制,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納入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國有企業有關績效考核。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綠色低碳重大科技項目,鼓勵設施、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推進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建設,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檢測、評估、認證體系。
2.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導企業、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共建一批國家綠色低碳產業創新中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等學校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建設一批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示范性能源學院。深化產教融合,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建設一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交通運輸] 《道路貨物運輸及站場管理規定》2023年第12號修訂
2025-05-25
[交通運輸] 《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2023年第13號
2025-05-25
[交通運輸] 《汽車客運站安全生產規范》交運規〔2024〕7號
2025-05-25
[交通運輸] 《道路運輸企業和城市客運企業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2023年
2025-05-25
[交通運輸]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2022年第32號
2025-05-25
[交通運輸]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2017年修訂
2025-05-25
2025-05-25
[交通運輸] 《道路運輸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 管理人員安全考核管理辦法》交運規〔2024〕8號
2025-05-20
[交通運輸] 《道路客運接駁運輸管理辦法》交運規〔2023〕2號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