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清單,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統籌推動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建設一批科教結合的自然災害觀測站網、野外科學觀測站、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統籌建設自然災害防治領軍人才隊伍,組建自然災害防治高端智庫,發揮決策咨詢作用。推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范、應急管理相關學科和專業建設,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防災減災相關專業,積極培養專業人才。加強地震風險普查及防控,強化活動斷層探測和城市活動斷層強震危險性評估,開展城市地震災害情景構建。發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抗旱增雨(雪)、農業防災減災中的積極作用。
結合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區域協同發展等戰略實施,完善城鄉災害綜合風險防范體系和應對協調機制。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健全鄉鎮(街道)應急、消防組織體系,實現有機構、有場所、有人員、有基本的裝備和物資配備。深入組織開展綜合減災示范創建,大力推廣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實現社區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推進基層社區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實現每個社區“六個一”目標,即一個預案、一支隊伍、一張風險隱患圖、一張緊急疏散路線圖、一個儲備點、每年至少一次演練,不斷夯實群防群治基礎。
我國自然災害易發頻發,多災種集聚和災害鏈特征日益凸顯,亟需強化衛星遙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融合創新應用,加強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高預報預警時效性準確性。
風險基礎數據庫建設。依托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建設分類型、分區域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繪制全國1:100萬、省級1:25萬和市縣級1:5萬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綜合風險區劃圖、綜合防治區劃圖,規范基礎數據庫、評估與區劃圖的動態更新和共享應用。
風險監測系統建設。依托氣象、水利、電力、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等行業和領域災害監測感知信息資源,發揮“人防+技防”作用,集成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災6大災害監測模塊,建立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全災種、全要素、全鏈條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先行開展試點建設。
風險預警系統建設。在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實施成果基礎上,充分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集成建設災害風險快速研判、智能分析、科學評估等分析模型,建設重大災害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系統,提升長中短臨災害風險預報預警的效率和精度,對接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預警信息多手段、多渠道、多受眾發布。
[交通運輸] 《道路貨物運輸及站場管理規定》2023年第12號修訂
2025-05-25
[交通運輸] 《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2023年第13號
2025-05-25
[交通運輸] 《汽車客運站安全生產規范》交運規〔2024〕7號
2025-05-25
[交通運輸] 《道路運輸企業和城市客運企業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2023年
2025-05-25
[交通運輸]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2022年第32號
2025-05-25
[交通運輸]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2017年修訂
2025-05-25
2025-05-25
[交通運輸] 《道路運輸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 管理人員安全考核管理辦法》交運規〔2024〕8號
2025-05-20
[交通運輸] 《道路客運接駁運輸管理辦法》交運規〔2023〕2號
2025-05-20